-
鄂尔多斯这个消息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它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特别是教师招聘市场的一些深层次变化和趋势。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1. "极端个案与区域差异:" 60万年薪对于教师岗位来说,无疑是非常高的薪酬水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更像是一个区域性的、特定条件下的招聘策略,可能是鄂尔多斯为了吸引顶尖人才、提升教育质量而采取的非常规手段。 它并不能完全代表全国教师的整体待遇水平。很多地区的教师工资,尤其是乡村和基层教师,仍然面临保障不足、待遇偏低的问题。
2. "对顶尖人才的渴求:" 招聘清北毕业生,本身就说明了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反映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懈追求,以及名校毕业生进入稳定岗位(传统上教师被认为稳定)的趋势。 这可能是地方政府或学校试图通过高薪吸引顶尖智力资源,以带动整个教育系统的水平提升。
3. "教师竞争加剧的体现:" "高薪吸引效应:" 即使是如此高的薪酬,也只针对极少数顶尖人才。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竞争依然激烈。高薪个案可能会加剧其他地区或学校对优秀教师的争夺,甚至可能提高教师岗位的“期望值”。 "学历门槛提升:" 招聘清北举报 -
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其实在目前的定位还是比较尴尬的,一方面民众希望教师像过去传统的老师一样,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一个谋生的职业。另一方面,其实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教师就是一个工作岗位,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去做出更多的付出和奉献,也不能要求他们如此之做。所以每一个涉及到教育和教师的话题都是非常敏感的。
其实此次鄂尔多斯出60万年薪,去招清北复交毕业的教师,去提升自己的中小教育水平,并不一定是教师上岗竞争的内卷化,而更多的是一种表态。但是对于应聘者来说,他们可能有着以下三大疑惑:
1.鄂尔多斯能够持续的富裕下去吗?会不会仅仅是昙花一现式的富裕?那么此时过去当老师,长久能呆下去吗?鄂尔多斯是内蒙古比较富裕的一个地区,他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但是他的商品经济发达是因为拥有的资源而导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祖宗赏给的饭吃。在一定程度上,鄂尔多斯还没有拥有的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或者现代服务业的高水平,先进的生产力也不具备。
内蒙古其他地区也还没有富裕,周边生活水平仍然在全国平均水平。那么此时对于像应聘的教师来说,会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那就是。这种富裕能够长久的持续下来吗?如果未来持续性不够,那有可能,即使出高价很多人也不想去。
2.现在的招聘条件写得非常好,但是未来能够持续维持下去吗?会不会过去之后慢慢的这些承诺都会变化了?这在内地很多城市,有时候真的会这样做。换上一届班子,可能就有了新的想法。
招聘公告显示,“清华、北大毕业生,实行年薪制,签订3年聘用合同,每人年薪50万元(税前);一次性签订6年聘用合同,每人年薪60万元(税前)……”那么这三年之后呢?如果在基因变化老师的编制都已经被固定在当地户口也可能已经转了过去,那么此时该怎么办呢?会不会干了一段时间之后,酒会上所谓的绩效考核,最终慢慢让薪酬缩水。
3.对于外来的教师开出了如此优厚的薪酬,那么未来能够平衡外聘的教师同本土的原有教师之间的差距吗?虽然不知道鄂尔多斯本地的现有老师待遇如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可能达到年薪60万元,也基本上估计年薪也就在10万元以上而已。那么现在对外聘请清华北大毕业的教师,但是薪酬如果涨得非常高,这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那本地的和尚会怎么想呢?
引进来了外来的“金凤凰”,原来的这些“土鸡”可能就不一定能呆得下去了。但是如果鄂尔多斯招进来一些高水平的老师,集中放在一起,去打造所谓的精英学校和精英班,那肯定也是不对的。这是与我们现在的公平化教育理念相违背。
当然鄂尔多斯愿意出这种优厚的政策去招聘老师过来任教,这个意义还是非常之大的,让大家看到经济发展之后不忘教育,只有当地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之后,那么这个城市才有持久的长远活力。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应该值得鼓励,做一些创新我们应该也要宽容一些,真的希望鄂尔多斯此次的变化能够成功。
举报